
9月27日,由重慶市政協提案委和重慶市武隆區政協主辦的川渝八市區政協“攜手助推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第三次專題協商會議,在重慶武隆區召開。
本次會議,是川渝兩地八市區政協從創新常態化工作機制的高度,為推動成渝地區文化藝術界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賦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而進行的積極行動和有效舉措。

會上,重慶市政協常委、武隆區政協常委、重慶博象文旅集團董事長陳博洲針對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痛點”和“重點”,進行了主題發言《建設世界級精品旅游度假區 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
精準詮釋:什么是“世界級精品旅游度假區”?
陳博洲在發言中表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點要以“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為內核,“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
要打造“打造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就要重點建設一批5A級精品旅游度假景區景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精品旅游度假區”,形成地標性優勢品牌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戰略支點。

為此,必須首先明確“世界級”的評判標準。
陳博洲認為,主要遵循四大維度:
一是資源稟賦要具有“世界級”比較優勢。
二是業態、建設、運營、服務要全面對接世界級水平,讓消費者獲得世界級體驗。
三是以產業化方式,不斷將特色資源轉化成地標化、差異化、本土化的豐富業態,形成世界級競爭力。
四是具有世界級資源要素配置渠道,具備在全球整合資源、推廣品牌的能力。

能否滿足以上維度,就成為我國旅游度假區能否崛起成為“世界級”的核心指標。
鎖定不足:國內旅游度假區距離“世界級”差什么?

陳博洲在發言中提出,對標以上四大維度,我國旅游度假區尚存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特色缺失、同質競爭,主題和品牌定位模糊、核心競爭力嚴重不足。
二是季節性短板突出,運營時間和盈利空間受限。
三是“城鎮化”傾向突出,高品質文旅產品供給不足,旅游度假配套功能缺失。
四是缺乏協同規劃、聯動運營,沒有形成“一致對外”的發展合力。

以上問題,同樣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必選題”。
對策建議:“多管齊下”激活世界級精品旅游度假區建設合力

針對以上不足,陳博洲建議:
川渝相關地區應把握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歷史契機,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的區位優勢,凝聚本土特色、聯動川渝資源、提升全球影響,打造一批兼容文化藝術、生態康養、休閑農業、特色文創、教育研學等多重功能的“世界級旅游度假目的地”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國際化戰略支點”,以“點”帶“面”,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崛起。

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重點方面:
一是立足“文旅+”,打造將本地優勢資源持續轉化為旅游度假特色業態的生產機制。通過垂直整合、集群孵化,深度挖掘自身優勢資源、加快塑造“人無我有”特色品牌,建立“從特色資源到拳頭產品”的常態化生產機制,迅速布局特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推動全域化、全齡化、全季節發展,形成要素齊全、業態豐富、聯動川渝、享譽全球的產業融合共同體。以武隆仙女山為例,可依托“世界最佳旅游鄉村”荊竹村、大型專業化美術館博象美術館等支點,重點推動旅游度假“+文化”“+藝術”“+鄉村振興”,盡快盡好塑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旅品牌。


二是立足“成渝+”,構建川渝互聯互通、巴蜀共建共享的國際化聯動發展機制。一要“主題先行”,凸顯特色聚集發展合力。依托川渝特色資源、產業優勢,提煉主題、建立機制、研發產品,打造一批主題類度假環線。如:聯動川渝避暑名山,推出“蜀山奇夏·巴國仙境”仙女山-青城山-四姑娘山特色避暑環線;依托旅游支線機場優勢,聯動重慶仙女山、舟白、巫山和四川九寨黃龍機場、稻城亞丁機場、西昌機場等川渝旅游機場,推出“天上巴蜀·直航川渝”特色航空度假線路等。二要“配套筑基”,“軟”“硬”兼施實現互聯互通。爭取國家和市級支持,完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線及相關地區在合作機制、要素渠道、規劃運營、市場客源、品牌推廣方面的軟硬件配套,實現工作機制和基礎設施“同頻共振”。三要“抱團出海”,面向國際推動協同發展。以川渝知名旅游度假品牌為支點,聯動周邊區域及特色關聯產業,通過建立專業聯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申報“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渝雙城文旅國際化發展示范區”等方式,開展常態化產業聯動,立足“大成渝”資源,塑造“大巴蜀”品牌,開辟“大世界”市場。



三是立足“國際+”,建設全球化資源配置體系,反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依托成渝地區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發揮“文化藝術+生態康養+美食文創”等多元優勢,創新品牌推介和引流聚客方式,借助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等國家級開發開放通道,打好“巴蜀牌”、念好“全球經”,讓川渝優質文旅產品、品牌、企業“走出去”,提振“巴山蜀水”在我國中東部及歐洲、東南亞的影響力,同時增開旅游航線、高鐵專線、跨國班線,不斷把國外資源、客源“引進來”,打造中國西部文旅度假產業“向西開放”戰略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