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讀書伴我遠行
2025-02-26 13:07:11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張濤

“前途坎坷莫彷徨,幾多難路勿心忘。”深夜,坐在書桌前,回想人生經歷與多年學習感悟交織,不禁想起魯迅先生一句話,“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了以后無路可走。”特別慶幸,潮起潮落的人生旅途中遇到這么多照亮我前行道路的人,加上尚還保持著讀書的熱情,于是這些年無論是夢境還是現實,我都走在一條努力并持續向上的清晰的路上,并一步一個階梯領略不曾見過的風景。恍如昨天,我還蜷縮在一千二百多公里外故鄉破舊瓦房的木床上,聽著窗外呼嘯的狂風陣陣拍打著那缺了角的玻璃而發出的振振聲,在寒風不斷穿透薄棉被的冰冷中,凝視著層層夜色包裹的斑駁的墻壁與天花板,思考著未來的路該往哪走、該怎樣走。

人情冷暖,總讓人痛苦與無奈。猶記得,小學初中時,冬日早晨五點多起床,用冰冷刺骨的水洗完鍋、淘完米,繼而坐在灶臺下,一邊添著柴火煮粥,一邊借著微弱的火光讀書背書。放學騎半個小時的自行車到家,趕緊拖著凍得麻木幾乎沒有知覺的手腳放到煤球上烤。高中時,雨雪天去學校,穿的劣質運動鞋無法防水,只能用整天慢慢將鞋捂干些。周末舍不得多打些飯菜,經常躺在床上,任由饑餓啃噬著年輕的胃。

我始終覺得我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植根于內心的善與行動上的勤,是村居年代賦予的我至今都認可的美好品質。但,走過的風景便是回不去的過往。雜草叢生的兒時上學路、年久坍塌的老屋、山頭的座座墳塋以及鄰里鄉親重復著十年前就曾說過的話,特別多年以后更加深刻感悟到家鄉太多的人一輩子都因為認知的問題經常處于懵懵懂懂中,這些都時刻提醒著我,多少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跳出自己生活的范圍,去看看這個世界。

無論誰來到這個世界,終究會成為過去。那么人生的這個階段,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有位知名的歷史學家給出了答案,“不斷地看書,懂得這個世界的很多東西,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律,那是一種無比的喜悅,狂喜。”對于人生,我的希望很簡單,人活一輩子,我想走出原來的村子,認真看看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的規律,如果可以,這輩子我還想做點有意義的事。

社會流動是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社會現象。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所形成的壁壘,實現由下而上的社會流動是多少人孜孜追求的夢想。但現實中,多少人在短暫的學習卻無法改變人生軌跡乃至命運后,又顯得茫然無措,于是很快便選擇在生活的瑣事中尋求日常的舒適感。很多人看過《人生七年》這部呈現英國社會半個世紀歷史變遷的紀錄片,那個曾經害羞的尼克滿懷自信走出牛津校園的那刻,我的腦海也閃現出那句老師們重復了千遍萬遍的話,“讀書是打破階級壁壘最廉價的方式。”23歲大學畢業,2年后讀碩士,碩士畢業10年后再讀完博士,從生物學領域逐步轉向社會學領域,不知不覺中已步入中年。也如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黃國平所感受的,“身處命運的漩渦,耗盡心力去爭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東西,每次轉折都顯得那么身不由己。”正是這不斷的讀啊讀,才推動著我在每次的人生轉折中朝著兒時的夢想一步步靠近甚至超越。

讀書應該是長期堅持的事,讀書帶來的改變或許一年感受不到,五年、十年終究會讓一個人蛻變,這種蛻變可以是跨越出身、種族、偏見等有形與無形的障礙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從偏遠的山村到慢慢融入現如今居住的大城市,我至今仍然留有讀書帶給我心靈的震撼,站在用書本支撐起的階梯上,每踏上一個臺階,便更加深刻體會到原來世界或者事物還可以這樣去認知、思維還可以有這樣的視角。于是,在多年扎根基層的實踐與多少個深夜的痛哭與反思中,我才逐漸將原有的認知與思維層層蛻去,努力在現實中一點一點朝著更好的方向攀登。

古往今來,命運坎坷的景象相似,能否向陽而生取決于內生動力與外部環境,人生崎嶇志亦堅,只要夢想還在,只要沒有喪失對生活的勇氣和前進的力量,內生動力始終會在。由衷感激,在如今這樣美好的時代遇到一群指引我前行的人,讓我努力向著正確的方向前行。社會流動特別需要堅實的基礎。心懷感恩,感恩讀書這一路,不同階段不同的老師與領導用自身淵博、大氣與寬容解決我的思維水平提升與現實困境。心懷感恩,感恩父母的愛和家庭的堅實基礎,使我的夢想照進現實,讓我一直在求學道路上前行。好的愛情是一所貴族學校,心懷感恩,感恩美麗的妻子在我工作、學習與生活奮斗的路上為我分憂,特別是在博士就讀期間生育并培養了二個乖巧懂事的女兒,讓我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即便多少次在深夜寒風中等待著回家的列車,想起女兒在我即將出發時往我的書包里塞餅干、讓我多吃點繼而分別沒多久打電話哭著說想我,我都會感覺到自己嘴角露出的絲絲微笑。如果人生可以定格,我想停在這樣的時光里,留在你們的身邊,相擁而坐,看庭前花開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

吾生有崖而學海無涯。過去的學習與生活經歷將繼續激發我的學習力、自驅力和行動力,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我將持續學習、持續思考、持續奉獻,力爭所學在余生中盡展所長,以平常心、平常態真情真心關注群眾疾苦,用更細更深更實的工作提高群眾福祉。

(作者單位:重慶市委宣傳部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