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文
話說華夏西南,有一險峻雄奇之地,峰巒競秀,江河盤結。其勢上通川陜,下連湘楚,左扼滇黔,右引秦隴,實乃九省通衢之樞,陸海新道之始,萬商輻輳之埠……這便是共和國最年少之直隸巨邑——重慶。
重慶古稱巴國,群峰巍峨如劍戟怒指,江流蜿蜒似玉帶蔓纏。溯源上古,前有巫山猿人鑿洞棲身,后有巴族先民懸棺崖葬,形制詭譎,迥異中原。巴人立國江渝,鑄鐵劍寒光懾魄,舞戰陣殺氣凌霄,稟性剛烈如淬火精鋼,驃勇善戰似出山猛虎。承龍蛇之精魂,襲白虎之威魄,上慕九天玄鳥之靈,下追深淵靈魚之變,俯仰八極,震懾九州。
巴渝之地,龍脈九重,蜿蜒磅礴,云霧常鎖翠峰之巔;江河列陣,峽深谷險,怒濤頻拍滟滪巉巖。自盤古開天辟地,星轉月移,山川形勝未改,稱謂卻已數易。其地名號,肇端于遠古洪荒傳說,歷經夏商周秦、漢魏晉唐,及至南宋光宗趙惇御極,已有巴國、巴方、巴子國、江州、巴郡、楚州、巴州、渝州、恭州諸般名目。直至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恭州由州升府,御賜嘉名曰“重慶府”。煌煌《宋史?光宗紀》載曰:“(紹熙元年)秋七月辛卯,升恭州為重慶府。”自此,“重慶”之名,如金印烙于青史,沿用至今已八百三十余春秋矣!
列位看官,一方水土名號之更迭,往往承載一段非同凡響之史跡。這“恭州”升格為“重慶府”,其間到底蘊藏了何等玄機?今日說書之人,便為諸君剖肝瀝膽,細說端詳——
北宋年間,渝州之地,山川鐘靈毓秀,物產殷阜豐饒。然其地處西南鎖鑰,毗鄰大理、自杞、羅殿諸番邦,外患頻仍,局勢如累卵懸絲。及至徽宗之時,天子趙佶雅好丹青翰墨,視朝政若敝屣,致使蔡京、童貫等權奸蒙蔽圣聰,竊弄威福,朝綱為之崩頹,黨爭酷烈如沸,百姓水深火熱,外侮日亟難平。遂有方臘、宋江揭竿而起,北遼西夏乘隙為禍。廟堂危若朝露,社稷幾近傾覆,終釀“靖康”奇恥之禍根。值此風雨飄搖之際,徽宗如驚弓之鳥,杯弓蛇影,些許風吹草動,亦不免如臨大敵。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說彼時,渝州有一俊才姓趙名諗(1079年—1102年)乃北宋時期的國子博士。趙諗生于渝州南部(今重慶南川、綦江一帶)的僚人之家,其父趙庭臣,原是南部少數民族一洞寨首領。神宗年間,趙庭臣以計滅掉另外幾位“戎洞”首領,投靠朝廷之南平軍,獲得朝廷嘉獎,被賜國姓趙,封官職。趙諗自幼聰慧,十五歲上京趕考,元祐九年(1094年)高中進士第二名(榜眼),時年十六歲,被任命為成都府教授(教授為地方官學最高長官,負責以經術行義訓導學生、主持學生考試及管理事務),后因才華出眾,得太常少卿李積中青眼,招為東床快婿,更被當朝大臣曾布賞識,擢為國子博士,階奉議郎(從六品上),留任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市)。
趙諗春風得意,前程似錦,然其性情耿介剛烈,對宋哲宗貶黜蘇軾等元祐大臣不滿,目睹朝中“六賊”(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朱勔、李彥)沐猴而冠,蠹國殃民,不由義憤填膺,返歸故鄉渝州,與其親信聯絡,欲以孟昶后人身份起兵。這日,趙諗與兄弟趙恢及幾位親友宴飲,酒至酣暢,拍案而起,厲聲疾呼:“六賊禍國,罪不容誅,當清君側,以正乾坤!”更口出狂言,新啟年號“隆興”,意?國運昌隆、天下復興,隨即喚左右取來筆墨,于自家中庭梁柱之上,揮毫疾書,題詩詠志:
巴山礪劍豺狼驚,
紫宸深閉九重冥。
安得刑天舞金鉞,
報得熱血染汴京。
寫畢,其弟趙恢年少氣盛,輕狂孟浪,竟于詩后落款“隆興元年安撫使”。墨跡淋漓未干,大禍已然種下。
趙諗“憑渝州險要謀逆”之罪,被人告發,柱上字字如刀、句句似火之反詩便是鐵證。
其時,北宋本已四面楚歌,風雨如晦。徽宗萬沒料到遠在西南渝州竟也暗流涌動,不由龍顏大怒,拍案敕令:“速誅此獠,以儆效尤!”刑部郎中王吉甫據理力爭:“陛下,此乃書生醉后狂言,逞一時意氣耳,非有反心,刀下留人!”然而奸相蔡京深文周納,羅織成獄,人證物證俱全,終定逆罪。崇寧元年(1102年)二月,趙諗被斬于渝州鬧市,年僅二十三歲,臨行之際,趙諗仰天浩嘆:“天錫雄材,何堪此劫?”嗚呼!哀哉!其弟趙詼也被同誅,父親趙庭臣謫貶至瓊州,家眷分發湖廣,舉薦人宰相曾布亦受株連,貶謫出京。
因趙諗謀反之事,徽宗暗忖巴地民風剽悍,又以渝州之“渝”有變動之意,遂于崇寧元年(1102年)六月下旨,將渝州改為恭州,取永恭王化,謹守臣節之意。此案鑿鑿有據,《宋史·徽宋紀》載曰:“(崇寧元年)渝州妖賊趙諗伏誅。”《宋史·地理志》亦載:“恭州,下,巴郡,軍事。本渝州,崇寧元年,以趙諗謀反,改恭州。”
另外,尚有民間傳聞“畢斬趙諗”之事。趙諗考中榜眼那年,狀元名叫畢漸,因印刷水平之故,畢漸的“漸”字三點水模糊不清,故而快報皇榜時被傳為“畢斬”,連念前三名遂讀成了“必斬趙諗”。結合后來趙諗因謀反被殺之事,成為“一語成讖”矣。
百年光陰,白駒過隙。南宋孝宗趙昚登臨大寶,改元“隆興”。隆興二年,偶查舊檔,驚覺此年號竟涉逆案。昔日渝州叛逆趙諗,便曾私定“隆興”年號。且“昚”與“諗”雖字形迥異,然音韻相諧。孝宗思之,冷汗涔涔,惶懼不安,遂急改年號為“乾道”。待至乾道七年,本書另一主角,方將粉墨登場。此乃后話,暫且按下不表。
伏筆耶?天命耶?湯湯史海,玄機誰可盡窺?
寒暑更迭,星霜暗換。北宋既覆,南宋偏安,已至南宋高宗紹興十七年(1147年)。是年冬,某日,殘陽西墜,夕照斂輝之際,臨安天際赤霞灼灼,紅光映透霄漢。入夜,太子普安郡王趙昚忽得一夢:金甲神人踏龜馭龍,直入“恭王府邸”。但見府中庭前一株枯敗梧桐,不待春回,竟驟發雙頭牡丹,異彩紛呈,搖曳生姿。正驚疑間,忽聞驚雷裂瓦,寰宇之間,異象紛呈——恭州大足山川之地,華嚴三圣法相莊嚴,倚巖而居;文殊、普賢衣袂垂云,各執寶塔,肅立左右;居中毗盧遮那佛,左手結印,右手平伸,大慈大悲,恍若說法,似有梵唄綸音繞梁不絕。俄頃三圣隱去,又聞九天鶴唳清越,十五只仙鶴排云直上,后隨一只彩鳳振翅翔集,光華璀璨,瑞靄千條。瑞鳥過處,一張赤符自天而降,落于庭前,符面篆文灼灼生輝:“五星浴金龍,雙喜賀吉慶。”
熠熠光華,直指西陲。異象漸隱,忽聞嬰兒啼聲洪亮,響徹屋宇,趙昚遽然驚醒。驚疑未定,早有侍女跪拜入內,歡聲賀喜:“王爺洪福!夫人又誕下一位世子!”趙昚念及夢中奇景,又添麟兒,祥瑞疊現,不由得心花怒放,撫掌大笑連呼:“重賞!闔府上下,盡皆重賞!”
新誕之子,乃趙昚的第三子,趙昚為幼子取名趙惇,寄望其未來敦厚仁德,施行仁政,睦鄰安邦,休養生息,以和為貴,永息干戈。
趙惇自幼聰穎絕倫,博聞強識。年方七歲,經史子集已了然于胸,于眾世子中卓然鶴立。諸典之中,尤鐘情《詩經》,篇篇倒背如流,與人論及,引經據典,應答如流。趙昚觀之,喜溢眉梢,視若掌上明珠,國祚所系。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趙構倦勤厭政,慮及年高,乃禪位于趙昚,是為宋孝宗,改元隆興。孝宗踐祚,即封三子為王:長子趙愭封鄧王,食邑河南鄧州;次子趙愷封慶王,食邑甘肅慶陽;封三子時,想起昔日佳夢,便封趙惇為恭王,食邑四川恭州。
這年,趙惇恰值十五韶華,正應了當年十五仙鶴引鳳之兆。五星連珠,光浴金龍,天讖昭然,豈非人力可違?趙昚滿心欣慰,篤信此子降世便承天眷,自此對恭王趙惇,偏愛尤甚。
然封王已畢,孝宗卻暗藏心事:自古帝王之家,立儲以長。趙惇前有二兄,如何得立東宮?然天意弄人,此事竟自有分曉。乾道元年(1165年),孝宗登基三載,甫歷“隆興”年號之變,心有余悸。憂國無儲君,諸皇子羽翼漸豐,恐為奸邪所乘,覬覦神器,久必生隙,復蹈趙諗覆轍。然廢長立幼,有違禮法。躊躇再三,只得暫且冊立皇長子趙愭為太子,聊作權宜。豈料天不假年,趙愭立儲不及三載,竟染疾薨逝。
皇長子既逝,孝宗哀慟之余,隱憂復萌。憶及恭王趙惇降生之日,夢境歷歷如昨。“五星浴金龍”既已應驗己身,則“雙瑞賀吉慶”必兆應恭王。次子趙愷性情荏弱,非人君之器;恭王沉穩練達,與己心性相契。加之鄧王立儲旋薨,恐再立次子于恭王之前,又將折損。思慮再三,便于乾道七年(1171年),冊立三子趙惇為皇太子。自此,宋光宗趙惇,終登大宋廟堂。是年,恭王趙惇二十有四,正是砥礪英才之歲。
既立儲位,皇室傾力栽培,常遣太子巡行京畿州府,體察民隱,與地方守臣詳議國是,討議治道。如此十年磨礪,至淳熙八年(1181年),太子回宮覲見,于御前庭對,從容有度、應對得宜。孝宗觀之,天顏悅豫,圣心大慰。
然偏安之南宋,陰霾未散。北疆金虜如豺狼虎視,鐵蹄屢屢南侵,所過之處,哀鴻遍野;西陲吐蕃諸部亦蠢蠢欲動,頻頻擾邊,民生維艱。孝宗即位之初,為立威雪恥,曾于隆興年間倉促北伐,卻遭慘敗,元氣大傷,國勢羸弱如故。南宋孤舟,飄搖于驚濤駭浪之中,岌岌可危矣。
而在遙遠的恭州,一場關乎國運的奇遇,正悄然醞釀。其間究竟,且聽說書人娓娓道來。
話說趙惇雖封恭州,然因常于京畿巡行,加之封地偏遠,竟從未親臨恭州領略其山川形勝。御前庭對深得褒揚之余,更覺欲治天下,必先知恭州。正所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乃有了親臨封地之想。
前文書道,恭州地處西南邊陲,四境蕃夷環伺,天高帝遠,王化難及。若太子公然駕臨,恐滋事端。孝宗深思熟慮,乃與太子定下微服私訪之策,暗行恭州,體察民情,再礪儲君。計議已定,太子喬裝商賈,率十余名忠心赤膽、武藝超群之內庭金刀侍衛,悄然奔赴恭州。
恭州向西,有一門戶雄關,乃是聳入云霄的巍峨峻嶺,名曰歌樂山。此山山勢磅礴,群峰如戟;古木參天,云霧似幔;懸泉飛瀑,峭壁嶙峋;山巖渾厚,苔痕蒼古,真是氣象萬千,仁者極樂之所也。相傳大禹治水功成,曾于此山會諸侯,行盛典,故山崖存有古刻云:“大禹會諸侯于涂山,召眾賓歌樂于此”。足見此山物華天寶,造化獨鐘,故多高人逸士結廬于此,或問佛參禪,或誦經悟道,雖閑云野鶴,身不出山,然胸懷天下,洞察乾坤。
趙惇初入恭州,即為歌樂山之雄渾氣魄所懾,遂率隨從入山,欲細品其靈韻。
某日,恭王及至一泓清泉畔,忽聞泉邊茅舍之內,有朗朗吟誦之聲傳出,其辭曰:
“……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黃發臺背,壽胥與試。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吟誦之聲,洪亮清越,韻致悠長;字字鏗鏘,如珠落玉盤;抑揚頓挫,似五音諧鳴。趙惇聞之,如遭雷殛,呆立當場——此人誦讀的,正是自己幼時爛熟于胸的《詩經》章節:《魯頌?閟宮》!其人聲情并茂,如佩環相鳴,清泉漱石,深得詩中三昧。趙惇暗驚:“不想荒山野嶺,竟藏如此雅士!”頓生拜訪之念。
隨從見太子凝神靜聽,如癡如醉,皆屏息垂手,噤若寒蟬。平素舞刀弄棒之赳赳武夫,此刻肅立山野,聆聽誦經,雖覺百爪撓心,亦不敢稍動分毫。
誦經之人似覺戶外有人,聲韻戛然而止,隨即傳來清越之音:“山野鄙夫,閑誦詩書,不意有同好鑒聽。何不移步寒舍,品茗清談,共論風雅?”
趙惇聞言,欣然應道:“行旅之人,攪擾先生清修,多有唐突。承蒙雅召,敢不從命?”言罷揮手屏退左右,自推柴扉而入。
茅舍之內,見一青衣文士,面如冠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三縷長髯飄灑胸前,正手持經卷,潛心研讀。見客至,微露訝色,旋即起身長揖:“貴客氣宇非凡,光臨寒舍,蓬蓽生輝!請上座!”
趙惇亦不推辭,拱手謝過,于主位落座。
文士取案上瓦壺,斟水奉客:“山野之地,唯清泉一盞,望勿見棄。”
趙惇謝過,淺啜一口,只覺清冽甘醇,沁人心脾。飲罷未語,環視四壁,不由驚喜交迸!但見陋室之內,竟掛滿絹繪軍事輿圖,其上密密麻麻,標注金虜入侵之路徑、南宋邊防之疏漏。何處筑塹壕、設鹿角,何處備滾木、藏礌石,何處屯糧秣、駐步騎,無不標識清晰,了如指掌!圖卷上方正中,一行遒勁隸書:“大宋梯次防御圖全覽”,墨飽筆酣,骨力雄強!
書中暗表,此人乃宋徽宗在位時抗金主戰名臣、狀元公馮時行之后,名曰馮大志,自號五音居士,度其取義歌樂天籟,盡得宮商角徵羽之妙韻。其父馮公歿于雅州任上,馮大志扶柩歸鄉,守墓盡孝。這一守,便是十年!馮大志守制期間,效仿諸葛孔明,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嘔心瀝血,終成此令趙惇驚異之《大宋梯次防御圖全覽》。
得知此情,趙惇心中雪亮:此忠良之后,雖布衣之身,然胸懷社稷,實乃棟梁之材,堪當大用!觀此防御宏圖,劍戟北向,可放手而行,收復失地,必指日可待矣!心中波瀾萬丈,面上靜若止水,真是帝王之術,漸入佳境。遂由《詩經》發端,與之盤經論道。
趙惇感慨道:“先生所誦篇章,在下自幼熟讀。適才聞先生誦至‘公車千乘,朱英綠縢……烝徒增增,戎狄是膺……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諸句之時,聲情激越,不知先生于此,有何高見?”
馮大志莞爾,拱手道:“貴客摘此雄章,已見胸襟!在下每誦及此,但覺金戈鐵馬之聲盈耳,國泰民安之景在目,豪情壯志,沛然莫御!”
趙惇頷首:“先生赤心可鑒,愿聞其詳。”
馮大志謙遜致意,續道:“此《閟宮》一篇,乃頌春秋時期魯僖公(魯國第十八任君主,名曰姬申)光復疆土、抵御外侮之功業。彼時魯國衰微,屢遭戎狄荊舒侵削,魯僖公聯齊桓公(齊國第十六任君主,姜尚姜太公第十二代孫,春秋五霸之首,名曰姜小白),舉義兵,北伐戎狄,南懲荊舒,終復故土,重振國威。東漢大儒鄭玄康成公(鄭玄,字康成,東漢儒家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文獻學家)箋注此章,欣然提筆:‘僖公與齊桓舉義兵,北當戎與狄,南艾荊及群舒,天下無敢御之。此慶僖公勇于用兵,討有罪也。中時魯國微弱,為鄰國所侵削,今乃復其故土,故喜而重慶之。’足見魯僖公矢志討逆,義師所指,一戰而勝,是為大慶;再戰再捷,復慶功成!故而在下誦此,耳畔似聞戰鼓號角齊鳴,眼前如見鸞鳳和鳴共慶,此乃‘重慶’之盛也……”
此番歌樂山邂逅,茅廬夜話,君臣二人相談甚歡,直至紅輪西墜,玉兔東升,興味盎然,未有倦色!
正當此際,嘉陵江上有漁舟夜泛,忽見平緩江面如鼎沸湯涌!水面先是泛起奇異金紅之光,俄而一條赤龍破浪騰空,鱗甲閃爍七彩光暈,龍吟之聲震動山川,云端同時俯沖下一只雪白鳳凰,尾羽流光溢彩,劃破長空。一時龍鳳呈祥,瑞氣氤氳,于兩江交匯之地盤桓飛舞,久久不去。恭州百姓目睹奇觀,無不焚香頂禮,口誦佛號,萬民跪拜。此等曠世祥瑞,迅即由時任恭州知州任續(任續,字似之,潼川郪縣(現四川三臺)人)飛章奏報朝廷。孝宗覽表,龍心大悅!憶當年夢中“雙瑞賀吉慶”之讖,不想竟應驗于恭州,恭王天命所歸,實乃國朝之幸也!
恭州祥瑞之后數年,孝宗更為太子繼位鋪平道路。七載光陰倏忽過,至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自忖時機成熟,乃效法先皇,禪位于恭王趙惇。
趙惇登基大寶,改元紹熙,號光宗,大赦天下,廣施恩澤。
紹熙元年(1190年),恭州隨之擢升,由州晉府。當年《詩經》所載僖公偉業,鄭玄“喜而重慶之”煌煌箋注,光宗趙惇銘刻于心,未嘗稍忘!一慶再慶,更暗合“雙瑞賀吉慶”之天讖!故而,光宗昭告寰宇:朕即受禪,承繼大統,此一重喜也;恭州升府,光耀藩邸,此二重喜也。遂取“雙重喜慶”之宏旨,承襲鄭玄箋注“重慶”之嘉譽,欽定新府名曰“重慶府”。
“重慶”之名,由此肇始,千載傳承,永鐫汗青!這正是:
九道龍脈護巴州,
歌樂廬對應天酬。
踐祚升府雙喜臨,
重慶名逾八百秋。
作者簡介:
吳文,一級演員,中國故事大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重慶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