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為
我打開這本書,靈魂就蘇醒了。
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對我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一位慈祥的飽經風霜的老人,這是一位慈祥的飽經風霜而又享譽文壇的老人,在對我們娓娓道來——
“生前有血氣,身后有骨頭。”
“人活著靠精神,人死了留下精神,人死也要死得有精神。”
“牢記難中有恩于自己的人。”
“文藝旨在激活民族魂,直起民族脊梁。”
……

千言萬語,萬語千言,每一句話都具有凝心鑄魂的強大力量,溫暖人心。
“對于老年人來說,現實世界上再沒有什么能給他強烈誘惑的了,逝去的光陰才是最具誘惑的。于是,每個老人都會慢騰騰地往回走,在回去的路上不斷彎腰拾呀拾,腰背才會因此而佝僂。”這是作家張賢亮的人生感悟。但是,我眼中的這位老人,他在彎腰撿拾那些年深日久的閃光珍珠的同時,也在深情擁抱現實的世界,全身心地熱愛著明媚的世界,尤其是當他榮歸故里,更是張開雙臂擁攬故鄉,妙筆生花歌唱故鄉,這一方故土就是他念茲在茲的人生歸宿。
他就是當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閻綱老先生。
先生歷盡人間滄桑,閱盡世間百態,嘗盡生活酸甜苦辣咸,如今歸來,依然是有血氣有骨氣積德行善的德劭老人,造福鄉梓,赤子之心,天地為證,日月可鑒。
先生縱橫文壇,叱咤風云,結交的大都是文藝界頗有建樹的知名人士。“長長的人,慢慢聊”,讓我們攙扶著老先生,陪他慢慢往回走,時光幽暗的隧道里,迎面走來了隨和可親的語言大師老舍先生,愛心可鑒的冰心女士,譽滿全球卻像個苦行僧的畫家吳冠中,極摹人情世態之歧,讓人深刻反思“傷痕文學”的張賢亮,文學教父級人物柳青前輩,“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英年早逝的路遙先生,“把命搭在文學上,尋找自己句子”的陳忠實先生,賦性聰穎,靈性十足的“關中才子”賈平凹……這些如雷貫耳的大師們,閻老先生和他們一一握手,暫坐,長談,靈魂對視,友情地久天長。
“長長的念,慢慢想”,思念是一根長長的主線,串連起故鄉那人那事那物,串連起至親至愛的人。拂去歲月厚重的塵埃,那人那事那物已經結晶成顆顆閃光的珍珠,永藏心間。這一章節,先生傾注了自己的深情厚愛,筆觸細膩深沉,看似淡淡的文字,卻蘊藏著濃濃的真情,字字珠璣,字字皆淚。最打動我心的也正是這一部分了,幾次熱淚滾滾,肆意長流,我只能中斷閱讀,平復心緒。
腦袋后面留著“短刷刷”的爺爺是先生的第一啟蒙老師,也是閻家的權威人士,卻在新文化面前敗下陣來,輕松幽默的文字道出了“我”對爺爺無盡的愛戴和深深的懷念,結尾處脆生生響亮的童謠,硬是惹出了讀者長長短短的眼淚。
懷念父親,敘寫父愛,一直以都來是永恒的話題。《父親喜唱<卿云歌>》中,把“該吃飯了!” “還不休息?”這兩句父親的口頭禪,升華成了愛的詩句,平平常常的兩句話盡顯雋永的父愛,是父愛的回聲。如今回想起來,猶如天籟,回蕩在“我”思念的天空,父愛如山。“父親死了,壽終正寢,家史的一頁掀過去了,上接的一代斷裂了,一個人標志的時代終結了,從此,一個大家族徹底解體了。”我讀出了先生的寂然和凄然,但也讀出了坦然和安然。因為“兒孫自有兒孫福,該干什么干什么,子子孫孫,孫孫子子,生生不息”,這就是生死輪回,這就是先生的生死站位,冷靜而理性。
《孤魂無主——老家的孔乙己》,戲謔的文字,舉重若輕,笑中帶淚,把孔乙己式的三伯刻畫得非常傳神、到位:落魄的知識分子,好吃懶做,嗜賭成性,自命清高,還處處維護自己迂腐的讀書人的尊嚴,善良而可氣,讓人同情,令人愛恨交織,人物形象典型,很成功。
《我吻女兒前額》,這篇散文讓我不忍去讀,因為每讀一回,就淚流滿面,無語凝噎。“美麗的夭亡,她沒有選擇眼淚”,這句平平淡淡的開頭,一下子就揪住了讀者的心,讓讀者隨著一位父親含悲忍痛的文字去感受“父愛,愛父,愛到深處是不忍”的生離死別!在女兒生病的日日夜夜,一個比女兒還要清醒,還要絕望的父親,心何堪,情何堪?只能把眼淚往肚里咽,只能強裝笑顏,只能給予女兒一份又一份超大號的愛,讓她感受到親情的強大暖流。女兒與病魔抗爭時的勇敢、堅強、樂觀;女兒走后,上衣口袋中的紙條和電腦中的日記,淡淡的文字,卻有著千鈞之力,牽扯出了人們長長的熱淚,這就是以情動人,這就是散文的魅力,這就是“以樂寫悲”的效應,這就是一個生命感動另一個生命的文學。結尾處,先生蕩開一筆,感情濃出:“吻別女兒,痛定思痛,覺得死亡也沒有什么可怕。死后,我將會再見先我一步在那兒的女兒和我心愛的一切人。所以我活著就要愛人,愛良心未泯的人,愛這詭譎的宇宙,愛生命本身,愛每一本展開的書,與世界上第一流的思想家作精神上的交流。”這就是靈魂在高處的聲音,震聾發聵。文章主題此時升華到極致,讀者在淚眼婆娑中,靈魂得到洗禮。
其他幾篇寫教師,寫孫孫,寫朋友的清麗散文,均清新可人,詼諧幽默,讓人于會心一笑中,充分感受先生語言的功力和魅力。
“長長的路,慢慢走”,記述的是先生成長的足跡和各處游歷的仙蹤。《兒時的夜總會》,老屋的“豆腐坊子”里,講述東家長西家短,神神鬼鬼,男男女女,天上地下,婆娘女子娃,一水兒的人情世故,比看小說看戲還舒坦,這無形中讓少時的先生采集到了大量民間俗語,豐富了創作素材,同時也耳濡目染了戲曲藝術,陶冶了情操,并培養了先生一輩子癡迷戲曲的雅好。
《我的文化承諾》一文,旗幟鮮明地彰顯先生的文化觀:文藝家妙在獨特的發現個自由的想象;深入生活貴在洞察人的靈魂;沒有獨特的發現,沒有觸動靈魂,不要動筆。先生的文化承諾是那樣的莊重、坦誠、明朗而又深入人心,毫無矯飾和虛妄,一言九鼎,格物致知。
縱觀這四個章節,先生的親情散文,以情動人,情思綿長,婉約細膩,道出了人間大愛;回想先生經歷的“生活”,魑魅魍魎,驚心動魄,往事不堪回首。先生卻高瞻遠矚,始終葆有陽光心態,溫文爾雅,寬以待人。真的是心的寬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深深的話,先生淺淺地說,這些溫暖人心的話語安妥著我們的靈魂。先生的評論散文,勇敢的判斷,敏銳的思辨,嚴謹周密的卓識銳見,鋒芒逼人,先生喜歡魯迅,我認為他頗具魯迅先生之遺風神韻。
輕輕合上這本書,眼前浮現出了先生高高瘦瘦的身影,清瘦的臉龐,一雙匯聚智慧的深眸。米壽之年的先生,百病纏身,卻拖著羸弱的身體為家鄉的文化事業鼓與呼,四處奔波,日夜操勞。不斷扶持提攜文學新人,為他們鋪路搭橋,牽針引線。耄耋之年的先生,夜以繼日,手不釋卷。他房間的角角落落都堆滿了書,書山書海,有請他品鑒的,有請寫評論的,有請他寫序的,先生忙得無暇睡覺,恨不得長出三頭六臂來。我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福:先生,您辛苦了一輩子,也該歇歇了。
作者:李為,陜西省作協會員,品味每日新鮮,擁抱歲月靜好,綻放情懷,筆下吟唱的女子。多篇文章及作品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