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中國年的一道文化盛宴——對話2025年春晚
2025-01-29 20:53:48 來源:重慶文藝網

文/董小玉、叢宇闊、王碩

蛟龍辭舊歲,靈蛇報春來。1月28日,在爆竹轟鳴、觥籌交錯的除夕團圓之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匯聚歌曲、舞蹈、相聲、小品、戲曲、武術、魔術等多種藝術形態,精心烹制了一場情意濃濃、暖意融融的文化盛宴,與中國乃至世界各地人民同慶新春。春晚作為春節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早已融刻在中華兒女的民族基因之中,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文化“年夜飯”。作為“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屆總臺春晚,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既展現了非遺的獨特魅力,又彰顯出別具一格的亮點與特色。

虛實交互間,舒展民族風采

晚會現場打破縱橫千年的時空界限,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與現代表達形式,讓中華之根在新時代更加雋永璀璨。武術《筆走龍蛇》以武會書,將草書的神與意交融進太極的力與美,筆墨的黑白之分與太極的陰陽之道巧妙地融為一體。戲曲《聲動梨園》中豫劇、湘劇與京劇春色滿園,文戲武戲交相輝映,名家新秀攜手登臺,彰顯了中國戲曲經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舞蹈《伊人》的舞者們腳尖輕劃,在如碧水般的舞臺上舒展身姿,營造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繾綣意境,展現了現代芭蕾與東方審美的和諧交融。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暈染著東方氣韻與審美意趣,譜寫出一幅與時俱進的嶄新畫卷。

蛇年春晚不僅在中華民族中綻放出“團結之花”“幸福之花”與“美麗之花”,也是在世界文明大花園中盛開的“中國之花”。傣族舞蹈《太平有象》勾勒出一幅象群閑適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畫卷,寄語了世人“太平有象、喜樂升平”的美好愿景。西藏分會場的《格桑花開》,將來自高原的祝福送到全國、乃至世界各族人民的身邊,在歡快悠揚的歌聲與大開大合的舞步中,洋溢著五十六個民族親如一家的真摯情感。

懷生活理想,歌詠時代心聲

春晚舞臺,來自各行各業的新時代奮斗者走到聚光燈下,唱響對生活的熱望和對美好的追求。歌曲《玉盤》中,來自四川大涼山的妞妞合唱團用清澈純真的童聲唱出千百年來中華文明對宇宙的暢想與探索,孩子們和“航天員”輕輕觸碰,一起遨游太空,暢想未來。《灣區樂好》演繹粵語金曲串燒,向新征程上揚帆遠航的粵港澳大灣區送上“粵”來“粵”好的真摯祝愿。《世界贈予我的》唱出了現實生活的感悟,坦然面對世界贈與我們的禮物,在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中收獲成長。生命給予我們多少個寒冬,就會贈與我們多少個春天。《我可以》的歌聲傳遞出讓生活充滿夢想,讓夢想照進現實,讓我們認識到哪有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萬家燈火的閃爍離不開他們的守護。他們是《偉業》中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他們奮斗著、拼搏著、創造著,將個人人生的波瀾壯闊,融入祖國家園的大江大河中。他們是《青春奔赴》中的解放軍戰士,他們倔強、熱血、永不服輸,在一次次奔赴與磨礪中彰顯鐵血擔當,為祖國獻上最清澈的愛。這些歌聲,承載著無數普通人的奮斗故事,展現出新時代的輝煌與希望,激勵著每個平凡人的心靈,讓我們共同奏響時代的強音。

高科技賦能,促進文化交流

除了演員的精湛表演,蛇年春晚中科技賦能帶來的視覺沖擊令人耳目一新。3D、5G和AR等技術的創新應用,讓節目的呈現形式充滿現代感,突出了晚會“古今交融”“新舊融合”的特征。《棟梁》借助AR技術暢聊“古建奇談”,梁木、青石、琉璃、紅墻、飛檐、斗拱……在光影的變換與動聽的歌聲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建筑的獨特風采與生命力。還有節目《秧BOT》中身穿花襖、手拿手絹的智能機器人,它們舞姿瀟灑靈活,舞步整齊劃一,和演員一起舞動新春。重慶分會場星澤閃爍,氣氛沸騰,無人機變換著花團錦簇的造型,三千年江州城的雄闊壯美與數智新重慶的榮光交相輝映,彰顯出重慶通江達海的包容與開放。總臺首次在春晚演播大廳頂部部署云上多視角拍攝系統,以“演播廳天空環繞視角”進行攝制,利用立體視覺AI算法對多機位信號進行實時3D點云渲染,在硬核科技的加持下,歌手周深演唱中國民歌《蘭花花》,與世界著名男高音迭戈的秘魯名曲《山鷹之歌》跨越山海同臺獻技,中秘經典旋律在熒幕前碰撞出燦爛火花。美國流行搖滾樂隊帶來的曲目《Counting Stars》聲臨其境,讓中國觀眾沉浸式地參與了一場跨越國界的搖滾大合唱。一年一度的總臺春晚早已成為向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是促進國際人文交流、推動文明互鑒的一面窗口。

2025年的蛇年春晚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為根基,借助現代技術和智能手段為傳統文化“拂塵”,讓中華文化“出圈出彩”,不僅打造了一場令人難忘的視聽盛宴,還在全球華人乃至全世界觀眾面前,展現了一個銳意進取、兼容并包的中國形象,將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的傳播,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成為承載億萬人共同記憶與新年展望的新時代文化燈塔。